添加收藏  管理入口

【本科教学教师风采】师心不改,润物无声——新闻学教研室 王春玲

发布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0

从教二十几年,每每得到学生认可,欣慰亦惶恐,自己不过是尽了师者本分,学生却始终回报深情厚意。这种回报,如糖入水,令自己平淡的教学生活有了更多的滋味和回味。

说起来,自己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认可,无非是尽本分,守职责,敬畏三尺讲台罢了。具体也只是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教学的基础是认真备课。备课二字说起来简单,实则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心血的付出。新闻行业发展一日千里,全媒体实践如火如荼,新闻学教学面临理念、内容结构、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教学疲惰无法满足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新闻学课程教学的备课不是微调,而是大动。我所教授的本科课程是《新闻学概论》和《舆论学研究》,一必修一选修,《新闻学概论》在第一学期,面向新闻传播大类学生;而《舆论学研究》在第六学期,面向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两门课程对照媒体实践发展,旧有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都进行了调整。首先,吃透教材。近两年教材选用有了变化,把使用指定教材章节概念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把近几年国内各专业院校使用的新闻学教材都通读熟读,并大量参考网络慕课,相关学术文章,以此制定了基本教学内容框架,厘清关键概念,梳理基本理论,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把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最大限度与媒体实践基本同步。

因材施教是目标,也是方式,尽管实践起来并非易事,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情况有意识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新闻学概论》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大多对新闻学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其职业前景和职业要求不甚了解,而且在此之前,大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多理论性课程,而《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相比较采写编辑等实践类课程,有一定理论难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思辨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对新闻行业的职业兴趣,我对这门课程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我对《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进行了章节结构和逻辑顺序的适度调整。部分理解较为容易、简单而且与其他新闻专业相关课程重合度较高的内容,我选择略讲或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如新闻事业管理、新闻法规与道德等章节,与新闻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重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为后面学期学习这些课程奠定基础。而对于教材涉及较少的新媒体新闻内容,我有意识进行了补充和强化。二是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度高,不喜欢填鸭式的灌输式学习,而理论学习如果单纯满堂灌,很难收到应有学习效果,会产生学习上的夹生现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开展课堂讨论,就某个知识点和理论难点,在课堂开展交流和讨论。这样的讨论有的是伴随课堂教学随机提出,更多的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具体,并给出参考资料目录,学生们根据要求搜集资料,梳理观点,然后课堂上针对问题展开争鸣。所有这些讨论都会记录下来,成为课程成绩的构成部分。三是案例分析。作为一门理论课,本身就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而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面对这样的理论,往往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从理论到理论,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伤害其对新闻行业的向往。因此,我在观点、概念、理论、规则的讲解过程中,使用大量媒体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对理论有更为科学准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质量。这些案例来自不同媒体,而且都是刚刚问世的新闻产品,因此新鲜感十足,能与学生的信息实践同步。四是,做作业。尽管《新闻学概论》是一门理论基础课,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练习作为辅助,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总会流于空谈,因此《新闻学概论》这门课程会适当安排一些新闻稿练习,在通读这些作业之后,我会根据典型问题、普遍性问题选择分析评价。

《舆论学研究》面对三年级学生,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小组讨论为主,提前布置讨论选题,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资料,给出讨论细则,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讨论话题,课堂分享,教师给与点评和总结。这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潜力和欲望,学生反映非常热烈。

新闻行业反映国家发展、民族前进的步伐,深度介入社会现实,承担着党和国家“喉舌”的重大使命,这就对新闻人才的职业修养和伦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新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要求的新闻原则、新闻职业要求贯穿教学始终,案例分析呈现新闻媒体如何报道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将新闻从业者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到其学习和新闻实践的每一环节,并通过大量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树立其新闻从业的职业自豪感和敬畏感。当然,理念的输出不可大水漫灌,作为师者,讲大道理、填鸭式硬塞显然脱节,只有与学生成为朋友,与其平等交流,真诚相待,为其答疑解惑不遗余力才能在分享经验、看法的过程中润物无声。更主要的是以耐心的帮助、专业的指导成为其学习、生活的有益助力,因此教学期间,与很多同学成为长久的朋友,毕业后仍保持密切交往的学生很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做老师的满足,就在于此吧。

其实,说到底,也并无太多有新意的教学经验可拿出来分享,因为所有的经验都不过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做了应该做的,而学生们非常容易满足。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冀ICP备18011017号-3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630号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电话:0311-80788807  邮编:050024